小超市撬动大扶贫 公益性,是惠民生鲜超市最为人所津津乐道之处。
每亩地年租金1800元,5亩多地一年就是9000多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2020年4月20日傍晚,秦岭深处,金米村的木耳展销中心迎来了一位特殊带货员。2020年4月,赣州市11个贫困县全部退出,赣南革命老区实现整体脱贫摘帽正是在梁家河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村里,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铭刻在了习近平的心里。从陕西梁家河、河北正定,到福建、浙江、上海,再到中央,从一个生产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到一个泱泱大国的最高领导人,40多年来,习近平心里始终牵挂着贫困群众,关心和思考着扶贫工作。回顾中国几十年来减贫事业的历程,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深刻的切身体会。
上个世纪60年代末,我还不到16岁,就从北京来到了陕北一个小村庄当农民,一干就是7年。我当时和村民们辛苦劳作,目的就是要让生活能够好一些,但这在当年几乎比登天还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
列宁在总结苏维埃民主制度的基本特征时认为,这种民主制度建立了劳动者先锋队、即大工业无产阶级的最优良的群众组织,这种组织使劳动者先锋队能够领导最广大的被剥削群众,吸收他们参加独立的政治生活,根据他们亲身的体验对他们进行教育,因而是空前第一次使真正的全体人民都学习管理国家,并且开始管理国家。从渊源关系、理论地位、内在关联性、实际作用和理论影响力等方面考虑,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渊源,应重点把握好以下四方面资源:一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在此进程中,尽管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探索和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始终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已不是社会主要矛盾,法的阶级性本质往往集中表现为法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吃透基本精神、把握核心要义,首要的是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科学理解其理论渊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不等于关起门来搞法治。
第五,用宪法和法律来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和国家政权。对于人类法治文明有益成果,要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在分析中参考、在比较中借鉴、在批判中吸收,绝不能照搬照抄。(作者:李林,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重要地位和功能。
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唐律疏议》,为大唐盛世奠定了法律基石。从根本上讲,民主是国家形式,是国家形态的一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全面依法治国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基本理论、基本观点以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基本方法。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主要包括: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全部政治经济工作都是由工人阶级先锋队共产党领导的。
1.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人民民主理论等,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的发展过程本质上就是人的解放过程,是使个人摆脱外在的束缚关系,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最终实现人的政治解放、经济解放、文化解放和社会解放。法律应该是社会共同的、由一定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现。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揭露了资产阶级法律的本质,指出: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正像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研究解决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法治当中有政治,没有脱离政治的法治。西方法学家也认为公法只是一种复杂的政治话语形态,公法领域内的争论只是政治争论的延伸。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提出制定共同纲领和社会主义宪法,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单一制国家、民主集中制,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重大理论。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
这一法典一旦不再适应社会关系,就会变成一叠不值钱的废纸。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对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应该秉持兼容并蓄的态度,虚心学习他人的好东西,在独立自主的立场上把他人的好东西加以消化吸收,化成我们自己的好东西,但决不能囫囵吞枣、决不能邯郸学步。
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在工人阶级夺取国家政权、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之后,为了巩固和发展政权,必须制定新宪法,创立和实行新法治。但是,党的领导不是包办一切,在党的代表大会上是不能制定法律的。加强法学基础理论研究,形成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
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2.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中国化成果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
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不是就法律讲法律、就法治谈法治、就法学论法学,而是把揭露批判资产阶级法权的阶级本质、否定资本主义法治与创立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法治理论紧密结合起来,深刻揭示了法的本质特征,科学阐明了法的发展规律、法的价值和功能、法的基本关系等根本问题,是真正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服务的法治理论。每一种法治形态背后都有一套政治理论,每一种法治模式当中都有一种政治逻辑,每一条法治道路底下都有一种政治立场。
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的理论研究,为坚定制度自信提供理论支撑。二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形成的创新成果。
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概括而言,这些法治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三是在数千年文明演进中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统筹布局的战略观、人民中心的主体观、党法统一的政治观、公平正义的价值观、人权保障的权利观、宪法至上的权威观、全面推进的系统观、良法善治的法治观、法德结合的治理观、于法有据的改革观、依法治权的监督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观,等等。
事实上,在这种关系中占统治地位的个人除了必须以国家的形式组织自己的力量外,还必须给予他们自己的由这些特定关系所决定的意志以国家意志即法律的一般表现形式。在涉及世界法治文明发展的历史问题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世界历史看,国家强盛往往同法治相伴而生。
相反地,产生于十八世纪并在十九世纪继续发展的资产阶级社会,只是在这本法典中找到了它的法律的表现。列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创立的苏维埃制度是在民主发展过程中具有全世界历史意义的一大进步,从制度上、法律上使人民的权利与国家的权力获得统一,使国家真正成为人民的国家。
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更加明确地说: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提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法治国前提是有法可依,基础是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关键是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公正司法,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依宪执政等重大理论,回答了怎样坚持依法治国正确方向、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等重大问题,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